1. 起跑線 - 好多同學一學識點計之後,一落手做題就直除,呢個係好錯嘅起埗點,INTERNATIONAL TRADE好多周邊伏位唔喺條數或個表度,同學務必留意題目指示A、B兩個是否處同一起跑線:
- Absolute Advantage | 如果題目顯示兩國的資源水平不相同,我們是無法判斷那國在邊項產品具有絕對優勢
- Comparative Advantage | 我哋計機會成本時的計算邏輯是一國全副精力只做一件產品,所以表上應是要麼Product A 、要麼Product B,假如題目的設定是一國各allocate 部分資源做齊兩種產品,都要tune返做「要麼」形式計算
2.表內數字是資源還是產出:
- 資源(自己除人哋) 即用自己想睇果件產品嘅所需資源除另一件產品嘅所需資源計機會成本
- 產出 (人哋除自己) 即用同一資源能做出另一產品的產出除自己想睇果件產品產出計機會成本
這裡稍一不慎看錯,便會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3. 互惠貿易比率的理解
當計算好機會成本,個表會由打橫睇改為打直睇,可以按產品進行國與國間的較競,由至抽出互惠貿易範圍,一般而言兩國的機會成本由左至右列,左邊為出口者成本、右邊為進口者最高肯付價格,只要題目開出的價格在範圍內,兩國便會貿易
4. 關稅與交易成本
如題目牽涉關稅或交易成本,加諸於出口者則「加」在左邊,因出口者要收返額外成本才肯出口;倘加諸於進口者,則於右邊「減」掉額外成本,因進口者不會願者同時負擔額外成本及原來進口價
5. 題目只出現一國數據
這是較難也是近年常見題型,其實邏輯一樣,一切在於比較,同學宜先留意該國於進行貿易後仍在做那件產品,那件產品便有比較優勢。至於計算機會成本,可直接比較貿易前後的產出水平,例如產出A 由100降至0; 產出B 由50升至100,該國於生產B有比較優勢,因著提供的數據是產出,進行「人哋除自己」,該國放棄100A進而生產額外50B,生產1B成本是(100/50)A,成本為1B=2A
同樣想睇返國際貿易比率,看該國的最終消費數據便可,例如產出A由0升至150,由100降至50,貿易比率為1B=(150/50)A,1B=3A,就這樣只有一國數據,也能計多該國在貿易得益
一切皆有法 學懂輕鬆學習